以法为基,守护童年——《学前教育法》读后感
以法为基,守护童年——《学前教育法》读后感
木渎实验幼儿园 陈婕
研读《学前教育法》后,我深刻感受到这部法律为学前教育事业划定的“安全线”与“成长线”,它不仅是制度保障,更是对“幼有善育”时代命题的庄严回应,让每一份对童年的珍视都有了法律的支撑。
《学前教育法》最让我触动的,是其对“公平”与“质量”的双重坚守。在公平层面,法律明确要求政府统筹资源,重点保障农村、边远地区及困境儿童的入园需求,从制度上打破“入园难”“入园贵”的壁垒,让每个孩子无论出身,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接受启蒙教育。这让我想起乡村幼儿园里那些曾经因资源匮乏而错失优质教育的孩子,如今法律为他们撑起了“保护伞”,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真正照进每个角落。
在质量保障上,法律对幼儿园办园条件、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的规范更是细致入微。例如,明确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内容,严禁“超前教育”,这一规定直指当前学前教育的痛点。曾经见过不少幼儿园为迎合家长焦虑,过早开展拼音、算术教学,让孩子失去了游戏与探索的童年。而法律的明确禁止,实则是为童年“松绑”,让学前教育回归“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本质,守护孩子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同时,法律对幼儿教师权益的保障也让我倍感温暖。它明确了教师的资格标准、薪酬待遇与专业发展路径,从法律层面杜绝了“低薪留不住好老师”的困境。幼儿教师是孩子的“第一任引路人”,只有当教师的权益得到保障,他们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工作,用专业与爱心陪伴孩子成长。这不仅是对教师的尊重,更是对童年质量的深层守护。
当然,《学前教育法》的落地并非终点,更需要家庭、幼儿园与社会的共同践行。作为家长,需摒弃“超前教育”的焦虑,配合幼儿园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以法律为准则,提升专业能力,让游戏与探索成为童年的主旋律;作为社会成员,应主动监督法律执行,共同营造利于幼儿成长的环境。
童年是人生最珍贵的阶段,《学前教育法》以法律的刚性,为童年筑起了坚固的“防护墙”,也为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相信在法律的护航下,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快乐、充实、有质量的童年,为一生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